臺灣《工商時報》主筆室近日發表評論文章,文章表示,臺當局執政兩年來,臺灣經濟情勢并未因當局所采行的政策而有什么改變,每次遇到這個問題當局只會一味的以擴大內需、“南向政策”、簽自由貿易協定回應,從來沒有從結構的角度提出具體策略,結構不均衡的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,只怕美好年代將離我們愈來愈遠,而蔡英文的承諾也將永無實現之日。 文章摘編如下: 臺當局行政主管部門“主計總處”于日前調降今、明兩年臺灣經濟預測,情況不如預期,尤其經濟依賴最深的出口,明年上半年成長率估計連1%都不到,消費、投資依舊疲弱,明年經濟情勢,恐不樂觀。 臺當局一直認為自他們執政后,臺灣經濟一年比一年好,惟事實并非如此,兩年來臺灣經濟不論是消費、投資皆續呈疲弱,即使去年出口看似有兩位數成長,卻是建立在連續兩年衰退的基礎上,并非出現了什么了不起的變化,概而言之,經濟情勢并未因為當局所采行的政策而有什么改變。 也許我們這么講,臺當局會不服氣,我們就拿每個月“國發會”所發布的景氣燈號來看一下,自蔡當局執政以來可曾出現代表景氣趨熱的黃紅燈、紅燈?答案是沒有,非但沒有,景氣領先、同時指標還經常下滑,這代表景氣復更動能極其微弱,兩年來未曾有絲毫改變。 我們認為,臺灣經濟會如此疲弱,雖有國際干擾的成分,但長期以來自身結構失衡才是主要原因。臺灣自2000~2017年物價漲了近兩成、房價上漲逾倍,而青年人的薪資幾呈停滯,如此不平衡的結構,消費如何起得來?而占GDP逾5成的民間消費起不來,經濟又如何繁榮得起來? 青年人的薪資真的停滯?我們查考一下歷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便可明白,2000年青年人(30~34歲)平均每月收入36,322元,去年是36,740元,兩者幾乎沒差別;再看35~39歲的青年人,2000年是39,081元,去年是39,628元,兩者也是平分秋色。17年來臺灣青年人的收入是否停滯,已然不言可喻。 當青年人的收入停滯,又得擔負如此高額的房貸,他們怎么敢結婚,又怎么敢生小孩?是以臺灣自2000~2017年結婚率已由千分之8.2降至千分之5.8,每年出生的小孩也由30萬降至19萬,所有由家庭衍生的消費包括結婚喜宴、婚紗攝影、嬰兒用品、幼稚園、補習班、美術班、書法班及音樂班等等,皆由昔日的繁榮而至今日的冷清,在產業關聯效應下,自然會削弱景氣復生動能。 面對臺灣經濟日趨低迷,在2008~2009年多數人總說那是受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,隨后2011~2015年我們又推給歐債危機,如今則歸咎于中美貿易戰。然而,這些全是推托之詞,過去半個世紀臺灣在經濟上曾面對兩次石油危機、亞洲金融風暴,在政治上更歷經退出聯合國、與美國斷交,這些國際因素的沖擊不比今天小,然而隨后臺灣總能走出谷底,薪資繼續成長,景氣續亮紅燈,如今臺灣景氣低迷已有7年之久,據此可知,這一長期低迷的根源并非國際因素,而是自身的結構問題。 如前所言,在一個薪資停滯,而物價、房價大漲的結構里,早已注定經濟失衡。經濟失衡于分配面而言,會讓貧富差距擴大,于總體面而言,便是消費動能的下滑,甚至民間投資也會受波及。多數人刻板印象總以為投資的高低是取決于半導體、面板等制造業,事實上,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零售、住宿、餐飲、教育服務、藝術休閑、資訊傳播等服務業投資占民間投資比率也高達兩成,當消費趨緩,服務業的投資自然也會觀望,從而使得景氣擴張后繼無力。 臺灣經濟低迷已非一年、兩年的事,然而,每次遇到這個問題當局只會一味的以擴大內需、“南向政策”、簽自由貿易協定回應,從來沒有從結構的角度提出具體策略。兩年前“國發會主委”陳添枝雖有結構改革的想法,可惜并未形成具體方案,去年陳添枝也已隨“內閣”總辭而返校教書。臺灣經濟逐年走下坡,面對民眾艱苦的處境,猶不著手于結構改革,只是治標而不治本,以致怨嗟盈路,大選慘敗,豈偶然哉? 歷經1930年經濟大蕭條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深深明白,讓美國經濟跌入深淵的原因正是結構出了問題,其初也起于所得分配失衡,繼而景氣漸趨低迷,終至大蕭條漫天蓋地而來,羅斯福說:“若農村人口沒有足夠的購買力來購買新鞋、新衣服、新汽車,那么工業中心也要受苦,在一半繁榮一半破產的國家里,是不能達到持久繁榮的。” 羅斯福這段話說明了均衡的重要,然而經濟體系的均衡仍取決于價格體系的均衡,臺灣自2000年以來薪資、物價及房價這三價不均衡的發展年甚一年,兩年前蔡英文參選時曾向客家鄉親保證:“一定會創造下一個客家的美好年代。”然而,這個結構不均衡的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,只怕美好年代將離我們愈來愈遠,而蔡英文的承諾也將永無實現之日。
責任編輯:李欣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