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夏經緯網11月12日訊:據中評網消息,特朗普不滿大選結果,揚言訴訟到底捍衛政權,近日并對臺灣動作頻頻,外界關注是否打出“最后的臺灣牌”力挽狂瀾?“國政基金會”財政顧問施威全表示,特朗普藉由引發爭端延續政權的機率低,現在對臺行徑,充其量是回報蔡當局先前的助選,臺美高階經濟對話“其實也沒有實質意義”。 據中評社報道,近日特朗普政府并對臺灣動作頻頻,除了宣布派美國海軍陸戰隊來臺協訓,也宣布將在20日召開臺美高階經濟對話,距離明年1月20日總統交接還有2個多月時間,外界關注“臺灣牌”是否可能成為特朗普力挽狂瀾的招數?施威全認為,特朗普藉由發動外部爭端延續政權的可能性有,但機率近乎零,外界不必過度擔憂、揣測,首先,美國海軍陸戰隊來臺協訓,基本上是例行公事,只是特朗普政府有刻意放大的跡象,但已是臺美長期合作措施,沒有必要做特別的解讀,要借此對應到特朗普可能在臺海軍事行動,言之過早。 而11月20日登場的臺美高階經濟對話,施威全表示,也不必過于認真看待,只是將先前國務次卿柯拉克(Keith Krach)訪臺的內容,重新再演一遍,且是在美國舉辦,美國不再派高階官員來臺,臺灣牌效力就會打折。該經濟對話,其實也沒有實質意義,施威全指出,對話議題包括球醫療安全、科技與技術、5G乾凈網絡、自由世界供應鏈、投資審查、基礎建設及能源等,但關鍵的TIFA、FTA、BTA都沒半撇,這樣的對話只是延遲臺灣坐上臺美經貿協定談判桌的時間,只達成了類似MOU的合作意向,卻沒有實際成果。 施威全說,更何況討論議題中的5G乾凈網絡、自由世界供應鏈簽,都是虛的政治語言,美國本身的網路資安才是最不乾凈的,自由世界供應鏈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跟中國脫鉤,經濟談話都在談沒有效益的內容,對臺灣而言幫助不大。臺灣需要的是真正坐上臺美經貿協議的談判桌,而不是交換合作意向。施威全認為,特朗普政府在卸任前仍宣布啟動臺美經濟對話,判斷只是美國的文官系統,或是共和黨的幕僚覺得有必要繼續推動,或是這是先前特朗普政府答應臺灣的事情,覺得需要履行對蔡當局有個交代。施威全認為,該舉措對蔡當局的聲望是有幫助,雖然沒有實益,但臺灣民眾可能仍認為是利多。
責任編輯:李欣 |